药物递送系统作为解决药物体内分布不佳的重要药剂学手段,其中用于刺激响应释药能力的敏感型递释系统是顶级解决方案。但目前业内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延长血液循环、提高病灶靶向和蓄积能力,以及病灶部位渗透等方面,对递药系统入胞后的释药行为调控仍缺乏完备的指导性综述。近期,我院孙涛副教授、蒋晨教授在药剂学权威综述期刊Adv Drug Deliver Rev杂志发表综述论文“Drug delivery systems triggered by intracellular or subcellular microenvironment”,对胞内刺激敏感的递药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前沿进展进行了详尽评述,以期为针对临床应用的递药系统的设计、构建和转化提供更多参考。论文的第一作者为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药剂学系孙涛副教授,通讯作者是蒋晨教授。
胞内和亚细胞器微环境刺激响应的递药系统
理想的药物递送系统的指标之一是在血液循环中可维持稳定性,但在病灶部位可迅速解体释药。针对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需求,科学家引入病灶微环境敏感的动态共价键来构筑递药系统,比较成熟的理念如:利用实体肿瘤微环境肿的pH下降/乏氧增强等特殊病理现象,通过构建酸/乏氧敏感键,来实现递药系统在入瘤后解体和病灶特异性释药。细胞是比病灶组织更微观的结构,而胞内作为大部分药物作用的靶部位,利用其胞浆、亚细胞器等微环境实现胞内刺激敏感释药,需要更加精巧的递药系统设计。
本文从当前纳米递药系统的转化困境出发,提出胞内药物命运是亟需关注的新维度。前半部分总结了胞内微环境各种异常的病理信号,包括pH、谷胱甘肽、活性氧物种、乏氧、酶、ATP等;随后通过近期报道的案例介绍了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亚细胞器定位的刺激释药系统,最后从七个方面对此领域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潜在的挑战和机遇。本篇综述引用近200篇高水平文献,对此领域近十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综述,对本领域的研究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作者认为,细胞内微环境刺激响应的递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将药物的体内命运控制提高了一个维度,为解决当前纳米药物面临的临床转化和疗效提高有限两方面的困境,指出了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409X23000881?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