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伟携手欧美科学家发表化学生物学长篇综述

发布时间:2018-03-31浏览次数:2645

       2018年3月26日,Cell Press旗下的药理学权威期刊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杂志(TiPS, IF=12.797)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院长王明伟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Raymond Stevens教授和荷兰阿姆斯特丹VU大学Chris de Graff教授等撰写的题为“Chemical Diversity in th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Superfamily”(“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化学多样性”)的长篇综述。该文长达19页,耗时一年完成,对目前所有已知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小分子配体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进行了整合分析,强调多重药理学和特殊骨架概念及其在靶向GPCR药物设计中的应用潜力。正如一位审稿人所说:“这是首次从少量已知结构数据扩展到海量配体信息的综合分析,非常及时地总结并展望了GPCR结构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远景,对此类靶点的药物设计和开发极具价值。”

      GPCR是人体内最大的蛋白质家族,其成员超过800个。该受体家族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当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上市药物以其为靶点。GPCR根据其序列相似性可分为A、B、C和F等四种类型。10余年来,科学家们已经解析了近50种GPCR的三维结构,包括由上述三位通讯作者参与解析的两个B类GPCR(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和胰高血糖素受体)立体结构。然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结构信息和海量配体活性数据来提高新药创制的效率依旧是GPCR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

       这篇由TiPS杂志编委王明伟研究员组织撰写的综述运用化学信息学等手段系统总结和对比分析了所有涉及GPCR小分子配体的结构、化学和药理数据,从配体的生物活性、与受体结合方式和结构相似性等角度绘制了GPCR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图谱和化学结合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解析配体的化学信息研究了这些分子和重要结构骨架在多重药理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这篇综述对从事GPCR研究的科学家、技术员和研究生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该文的两位共同第一作者为Chris de Graff教授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Raymond Stevens教授目前还任职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王明伟研究员同时是复旦大学的双聘教授和上海科技大学的特聘教授。



下载地址:/论文.zip


联系我们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张衡路826号
电话:(021-51980000)
邮编:201203